<video id="xhs11"></video>
        <i id="xhs11"><strike id="xhs11"></strike></i>

        <s id="xhs11"><nav id="xhs11"></nav></s>
        <small id="xhs11"></small>
      1. <ol id="xhs11"><pre id="xhs11"></pre></ol>

          “藥神”謝幕,轉投零售渠道,集采深刻改變中國醫藥市場

            來源:健識局

            2022年底,瑞士諾華公司與中國國藥控股達成了一項協議。

            從2023年1月起,諾華將自己研發的抗癌藥物“格列衛”(通用名:甲磺酸伊馬替尼)在中國的商業推廣權交給國藥控股,意味著退出這款明星藥物在中國的銷售工作。

            這盒小小的藥,推動了中國一系列藥品政策改革。

            2018年,電影《我不是藥神》公映,片中主人公為了給身患癌癥的患者買印度仿制版抗癌藥,遭到了刑事處罰。這部電影因特殊的現實意義和聚焦的醫藥問題,引起了轟動性的討論。中國政府網報道,國務院總理專門就此片作出批示:

            “癌癥等重病患者關于進口‘救命藥’買不起、拖不起、買不到等訴求,突出反映了推進解決藥品降價保供問題的緊迫性?!?/p>

            隨后,國家藥品集采、醫保價格談判等一系列工作波瀾壯闊地推進。這5年里,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。國內很多仿制藥迅速上市,進口特效藥價格快速下降,很多之前需要賣房才能吃得起的藥,如今已經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。

            “格列衛”是中國醫藥改革的一個標志性藥物。如今,甲磺酸伊馬替尼早已集采,仿制藥價格遠遠低于諾華原研的“格列衛”。對于不少市場銷售額不大、或者利潤不高的品種,外資藥企往往選擇不再直銷,而是交給代理商銷售。

            如今諾華退出“格列衛”的銷售,轉給國藥控股,正是中國醫藥行業深刻變化的縮影。

            01 遭遇集采“砍價”,“格列衛”市場風光不再

            “格列衛” 是由諾華公司研發,2002年中國上市,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。2013年時,“格列衛”每盒25000元,病人一個月要吃一盒,年治療費用30萬元。

            這么貴是有原因的,1993年科學家布萊恩·德魯克爾與諾華開始合作研發“格列衛”,直到2001年5月才正式在美國上市,期間投入大量研發費用。因此剛進入中國時,“格列衛”就是這個價格。

            即便是今天,每月25000元的治療費也不是每家都掏得起,更何況20年前?!案窳行l”很長一段時間來都是“天價藥”的代表,引發的社會輿論也最多。

            伊馬替尼的專利到2013年4月到期,國內豪森、正大天晴和石藥歐意等快速開始仿制,但諾華原研的“格列衛”仍主導市場,占八成份額。根據Frost&Sullivan的數據顯示,2017年“格列衛”在華銷售約為20億元。

            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“格列衛”的價格,從2014年開始就有省份陸續將“格列衛”納入地方醫保,2017年國家將其納入醫保乙類,每盒價格降到7182元。

            這還不是終點。

            2018年底。國家醫保局推行“4+7”集采試點落地,豪森藥業的甲磺酸伊馬替尼片最終以每盒623.82元(100mg/60片)的價格中選。隨后,齊魯、石藥、正大天晴展開價格大戰,向豪森發起價格沖擊。集采之后,國產“格列衛”仿制藥每盒最低只要604.7元,大大降低白血病患者的經濟負擔。

            諾華原研的“格列衛”市場優勢早已不再。根據Pharma ONE的數據顯示,2021年“格列衛”的銷售額達13.63億元,約占整體市場六成。

            此番諾華主動與國藥控股合作,基本就退出了“格列衛”的競爭。國藥控股有著渠道和服務的能力,截至2022年6月,國藥控股零售門店總數突破1萬家,其中雙通道門店數量共計676家,為廣大慢病患者獲得腫瘤治療藥物提供了便利。分析人士指出,諾華與國藥控股的合作,可能是想搶先在連鎖藥店布局。

            在集采強力推進之下,不少曾經的明星產品、原研藥不愿降價和仿制藥搞價格戰,就選擇院外市場,通過互聯網或線下藥店渠道銷售?!案窳行l”的營銷模式不斷地與時俱進,業內認為,“格列衛”需要在一定的發展周期后調整固有營銷模式,以此帶動銷售二次高峰。

            02 與國藥控股開展合作,意在零售市場需找突破

            這一次,諾華與國藥控股的合作不僅限于“格列衛”,還將另一款藥物“恩瑞格”的中國市場的商業推廣權拱手相讓。

            “恩瑞格”通用名是地拉羅司分散片,用于因需要長期輸血而引致鐵質積聚(如地中海貧血)的患者,2010年中國獲批上市,2019年進入國家醫保目錄。

            這款藥物是治療非輸血依賴地中海貧血特過載的“孤兒藥”,沒有集采的壓力,但諾華已率先在全球市場體會銷售額持續下降的窘境。

            根據諾華的財報顯示,2016年,“恩瑞格”的全球年銷量為9.56億美元,而2020年全球銷售下滑至5.63億美元。中國市場上,諾華占據九成,不過2021年銷售額只有9000萬元,更為糟糕的是,奧賽康、豪森的國產仿制藥陸續上市,“恩瑞格”的市場已經被瓜分。

            2021年4月,國藥控股與諾華簽署“麒麟項目”合作備忘錄,開啟雙方在腫瘤領域的合作。而此番再度牽手,無疑是基希望于在零售市場需找突破。中國目前已躍居全國第二大醫藥市場,僅是地中海貧血的數量,中國重型和中間型的患者人數約在30萬人左右。

            事實上,中國醫藥市場規則發生變化,曾幫諾華賺得盆滿缽滿的專利藥:佳維樂(維格列汀片)益可服(氨氯地平纈沙坦片)、代文(纈沙坦膠囊)、帕坦洛(鹽酸奧洛他定滴眼液)、唐力(那格列奈)等重磅品種均被納入全國集采。

            諾華必須面對市場格局的深度調整。2022年4月,諾華宣布全球框架調整,今后將采用一種新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,制藥與腫瘤兩大部門合并,實現諾華未來十年的產品創新,同時預計本輪調整全球將裁員超8000人。

            03 集采重塑醫院市場,專利過期藥終將走向沒落

            專利過期的原研藥,今后可能無法再享受“超國民待遇”?!案窳行l”等眾多專利過期藥逐漸退出臨床一線使用已是必然趨勢。

           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:過去五年,國家組織集采7批29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%。在集采品種中,使用高質量藥品的患者比例,從50%提高到90%以上,藥品“帶金銷售”的空間持續被壓縮,越來越多藥品生產企業走上重創新、重質量的發展新路。

            在集采的舞臺上,仿制藥企業和原研藥同臺競爭。齊魯制藥參與了5次集采,其中標產品在供應省份的市場占有率基本在80%以上,市場份額大幅提升。四川匯宇、科倫等企業也通過仿制+集采的策略,打開了新格局。

            不少跨國藥企已經啟動變陣,進行部門調整。除諾華之外,賽諾菲重組胰島素團隊、輝瑞調整KA及銷售團隊、阿斯利康成立全渠道事業部。禮來、羅氏、楊森、暉致、第一三共等公司均對自身產品和組織結構進行調整,開始把更多新藥引入中國。

            健識局梳理發現,自2017年起至2022年9月,楊森中國共有28個創新藥物和新適應癥在中國獲批或上市。諾華、輝瑞計劃5年內分別在華上市50、65個新產品或適應癥。

            業內普遍認為,未來,中國醫藥市場的競爭力,取決于研發管線的厚度和對成本的控制能力。與此同時,依靠仿制藥、專利過期原研藥生存的藥企,將逐漸走向沒落。

            歷經多輪集采洗禮,中國醫藥行業正在走出創新發展“加速度”。

          鄭重聲明:此信息由網站程序爬蟲抓取或網友投稿而來,不保證信息的時間準確性和內容正確性,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為準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,我們會在48小時內進行人工處理。

          午夜v免费视频_特级欧美三级片免费观看_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网_国产黄涩视频

            <video id="xhs11"></video>
              <i id="xhs11"><strike id="xhs11"></strike></i>

              <s id="xhs11"><nav id="xhs11"></nav></s>
              <small id="xhs11"></small>
            1. <ol id="xhs11"><pre id="xhs11"></pre></ol>